最新制造业单项冠军版图:宁波领衔,浙鲁苏占“半壁江山”
发表时间:2021-11-16 14:34:42 作者: 来源: 点击:
中小企业活,则国民经济活。
在我国数千万中小企业的“金字塔”顶端,一条逐渐清晰的创新发展路径是,从国内领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国际领先的制造业单项冠军,最终成长为主业突出、综合实力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航企业。
近日,工信部公示拟认定的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共有118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141个单项冠军产品入选,数量为历年之最。自2016年工信部发布《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来,六批次累计遴选单项冠军848家,其中单项冠军示范企业455家、单项冠军产品393家(根据工信部公布名单统计,前三批为复核后数据,仅供参考)。
从评选条件看,制造业单项冠军在创新能力和专业化程度等方面要求严苛,比如 “从事相关业务领域达到10年”“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3位”等。从这份制造业单项冠军图谱,也可管窥区域经济发展的真正实力。
浙鲁苏占“半壁江山”
启信宝注册信息显示,前六批名单中,浙江、山东、江苏强势领跑,三省制造业单项冠军达416家,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具体看来,浙江、山东、江苏制造业单项冠军分别达到149家、145家和122家,位列全国前三位。加上位居第四位的广东(85家),构成单项冠军 “第一梯队”;北京、福建、河南、上海、湖南、湖北、辽宁、安徽构成“第二梯队”,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在20-40家;此外,陕西、四川、天津、河北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在10-20家之间。
相比前五批,山东与浙江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有着“一争雌雄”的态势。仅从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来看,山东常年位居全国第一位,截至目前,山东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9家,远超浙江(91家)和江苏(57家)。
相比浙江、山东和江苏,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虽暂时“掉队”,但近两年逐渐显现追赶态势。在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广东新增35家,增量上逐渐与头部三省接近——浙江、山东、江苏三省分别新增35、39、34家,增长势头依然保持领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海、西藏和海南三个省份尚未破零。
从产业分布来看,根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研究报告》,从2016至2020年遴选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主要集中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23个制造业大类。其中机械行业企业、电子信息行业、石化行业占比分别为35.6%、17.3%和15.8%。
作为关键技术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单项冠军在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前曾谈到,制造业单项冠军正在发挥龙头作用,促进带动各地形成集聚效应强、分工专业化的产业集群。
宁波领衔,深圳杭州亮眼
从城市维度来看,启信宝数据显示,宁波是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共有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5家、单项冠军产品28家,位居全国首位。此外,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常州、青岛、苏州、南通和淄博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也位列全国前十。
去年7月,宁波正式宣布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并提出具体目标——
力争到2022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实现翻一番,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年均开发重点新产品1000项以上,培育打造若干条重点产业链;到2025年,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到130家,细分领域的标志性产业链达到若干条,单项冠军企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度达到40%以上。
雄心勃勃背后,宁波是不乏底气的。当地此前披露的公开数据显示,全市有308家企业进入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其中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有76家、全球前三的有171家、全国第一的有205家。
紧随其后的深圳,共有制造业单项冠军47家,其中单项冠军产品就有32家,超越宁波名列各城市之首。常年与深圳竞争“工业第一城”名号的上海和苏州,分别有27家、2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与深圳差距较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在衡量制造业发展实力的另一重要指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苏州差距也很明显——截至目前,在全国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上海有262家,深圳有169家,而苏州仅有49家。
值得一说的还有杭州。截至目前,杭州共有制造业单项冠军26家,紧随宁波、深圳、北京和上海之后,排名全国第五。
传统印象中,杭州近年数字经济一骑绝尘,但制造业一直是其突出“短板”。为此,早在2019年9月,杭州就启动“新制造业计划”,希望借助互联网力量重塑工业版图。从单项冠军这个指标来看,杭州制造业实力不容小觑。
此外,常州、青岛、南通、淄博、广州、天津、潍坊等城市制造业单项冠军都在15-25家之间,未拉开明显差距。未来究竟谁能脱颖而出,还有不少悬念。
“单项冠军”角逐愈加激烈
实际上,浙江、山东和江苏等省份在“单项冠军”上亮眼的表现,与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分不开,也少不了“真金白银”的投入。
2017年初,江苏省提出“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计划,对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省级相关专项予以不超过100万元奖励,并在政府采购和各项工程招标中对相关企业产品给予适当加分;山东省财政从2017年起,把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培育企业奖励标准提高一倍,分别达到200万元、100万元,两年共安排激励资金4000万元。
率先喊出“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宁波更甚。“我们对列入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和市级示范企业予以奖励,已累计兑现奖励资金 3.29 亿元,并对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的技改投资项目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
这背后,不乏以此为牵引,谋划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考虑。
比如,浙江正在全力推进制造业“腾笼换鸟”,宁波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被浙江省经信委视为“最佳实践”。此外,山东也将单项冠军视为驱动制造业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进的重要力量。
《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研究报告》显示,此前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利润率达7%-21%,远高于制造业3%-5%的平均水平。近三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21.9%,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近3年平均利润增长率为18.2%,分别为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6.1倍和3.1倍。
如此看来,单项冠军对制造业升级的拉动作用显然十分重要。今年7月,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工信部透露,“十四五”期间,全国将培育孵化带动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千家单项冠军企业。
新一轮制造业风口下,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加入这场“角逐”。在北京、天津、重庆、陕西等省份制造业“十四五”规划中,都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重点提及。
可以肯定,随着实体经济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各地对于单项冠军的争夺,将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