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作为2022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的平行论坛之一,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协会承办的“新材料·新制造”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同期在济南市山东大厦中华厅成功举办。论坛聚合政府、院士专家、行业学者、企业代表以及行业协会,以全球视角探讨新时代下新材料与新制造产业的融合发展大计。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焉杰,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尹衍忠为论坛致辞,多位院士专家、行业学者以及优秀企业代表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演讲。论坛由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周传健主持。
把脉升级,探寻融合发展新思路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焉杰表示,当前,山东全省上下聚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新材料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保障,也是高新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经过不懈努力,山东省新材料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成为种类最齐全、体系最完备的省份之一,很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一是产业规模稳步上升;二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三是产业生态加速完善。山东要以此为契机,抢抓难得机遇,吸收真知灼见,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实干精神,围绕前沿新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先进基础材料三大方向,推动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先进基础材料向新材料延伸,着力打造国家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高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尹衍忠表示:“当前济南正在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面临艰巨的任务。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难题,完善产业链配套,增强自主保障能力,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与支撑。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企业家能对济南市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方向,同时搭建一个继续交流、沟通、学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合作创新舞台。”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江苏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院院长、博导教授李松军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仿生学的诞生极大促进了材料学的发展,特别是从宏观功能仿生到分子水平仿生与智能,已经达到可赋予合成材料(部分)生物功能,实现可控制、可调节的特点,实现自我反馈与控制能力,成为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小渝在谈到新材料智能设计时表示,针对当前新材料研发缺乏融合数据和计算的材料计算模拟平台等痛点,基于材料基因编码的材料智能设计范式将带来新的突破点。
产业碰撞,构建生态协同新路径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表示,多氟多化工通过以氟为基,重点落实在氟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领域,以新能源电池为牵引,为打造“双新双千亿”产业集群,为实现中部新能源城伟大构想做出积极贡献。
有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敦波指出,稀土永磁材料是稀土新材料中应用最广、规模最大的分支。充分把握稀土永磁产业高性能、低成本、可回收利用、综合平衡的特点,将有助于我国先进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迈进。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书乡表示,碳纤维作为战略性新兴材料,是先进制造业的底盘。当前,我国碳纤维产业国产化替代任重道远,需加强型号和应用研究,加大先进成型工艺和装备的研究,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对接,让“大国重器”拥有“中国芯”。
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宋锡滨认为,技术创新是新材料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因素,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联盟、政府主导和平台共享四大模式创新,将助力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
在圆桌对话环节,天诺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焰焰,山东东辰瑞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朝进,烟台国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柳彦宏,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训美,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枝芳围绕新材料产业生态、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产业链融合发展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为在场嘉宾带来精彩的观点碰撞和启发。圆桌对话由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员、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汪远昊主持。
为实现新材料与新制造的融合,产业落地是关键。论坛现场举行了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企业的战略合作签约,签约金额共22.23亿元。分别是:潍坊龙海民爆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签订“龙海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签订“航空航天用碳纤维预浸料智能车间建设项目”,山东永信非织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签订“可降解非织造新材料及制品智能制造项目”,威海君道新材料科技公司与青岛科技大学签订“2000吨/年化学法混炼胶制备新技术项目”,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滨州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三方签订“纺织新材料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本次签约为我国新材料与新制造产业的落地增添了新的活力。
以转型升级为帆,驶向高质量发展的蓝海,开启新材料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本次论坛通过探讨如何做强新材料“口粮”,以端稳工业“饭碗”,助力制造业向“新”而行。